在越來越窄的短視頻領域中,各大巨頭將如何發(fā)展進行突圍?我們又要如何緊跟巨頭腳步,從中分得一杯羹?
從年初到現在,各大巨頭已紛紛完成對短視頻的布局。頭條對應抖音,百度對應Nani,騰訊對應微視,微博對應愛動;甚至,在6月24日,阿里也以獨特的細分領域布局釘釘短視頻,以及一直在推動的淘寶視頻。但值得好奇的是除快手、阿里有明顯的差異化外,微視、Nani、愛動小視頻都與抖音雷同,這場短視頻之戰(zhàn)要如何發(fā)展?
全面商業(yè)化的局面即將形成?
據最新消息顯示,快手和有贊已達成合作,將推出“短視頻電商導購”,具體內容如下:
1. 快手APP將新增“快手小店”,每個主播可申請開店
2. 快手作品區(qū)域將展示商品,商品來源于合作的有贊商家店鋪
3. 快手主播可直接引導粉絲,查看推薦商品
4. 點擊入口“去看看”,在快手APP內直接進入有贊店鋪
5. 快手和有贊實現用號賬戶相互打通,快手用戶可直接購買
繼抖音后,另一個短視頻+電商的商業(yè)形式出現。其實,一直以來,短視頻一直都是美妝、奢侈品等KOL聚集地,通過制造高質量的試裝內容,對流量進行變現。自古以來,所有盈利方式無外于流量變現或產品變現。而短視頻與電商的結合,恰好實現了二者之間的互相盈利。
據相關數據顯示,整個行業(yè)至少50%以上的短視頻博主,都沒有實現收支平衡。平臺不可能一直靠補貼維持平衡,但它又需要源源不斷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去維持和吸引流量。所以快手給了各個博主一個開店、流量變現的入口。
而對于電商來說,隨著入局者的增多,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,電商想要生存下去,就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流量。
通過短視頻天然的娛樂性和話題性,能夠快速引流,以及視頻本身具有的直觀性和可讀寫,去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。短視頻+電商的結合,不僅解決了電商流量的問題,也解決了眾多內容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流量變現問題,這是整個短視頻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關鍵。
假設先暫且不考慮假貨、政策等問題,那隨著內容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增多,是否意味著全面商業(yè)化的時代即將到來?
做廣告就是IP化
當全面商業(yè)化到來之時,流量必然會形成各種站隊,那作為營銷人而言,我們要如何去跟流量所有者去搶流量?
“人物塑造”將成為日后主要營銷目的。通過塑造一個權威人物,去影響用戶的購買行為。
日后,用戶不再只是為了需求而購買,更多的是因為共鳴、因為喜歡等而產生購買行為。比如:趙陽說“《流量致勝》這本書,對于競價的講解很是系統(tǒng)化,其中包含了很多控制流量、數據分析的小技巧,大家可以買來看看。
想必90%的競價員都會購買,而這就是權威人物的作用。當我們面對信息過度爆炸的媒體環(huán)境時,單純地吆喝傳播并不足以喚起用戶的注意和興趣;所謂價值要共鳴,這就需要我們讓產品本身變成一個與用戶溝通的載體。即產品IP化。
比如:17年大火大熱的雕哥,不就是通過將產品IP化,設置了一個形象鮮明的人物,不僅打破了消費者對以往傳統(tǒng)日化的認知,更是收獲了一波年輕消費者。日后,我們的眼光將不僅僅局限于產品銷售,更多的是人物塑造和品牌形象。